聚焦机器人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升级规划,智能制造学院机器人技术专业开展专题教研活动。
01研讨会基本信息
为统筹推进机器人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优化课程支撑条件与产科教融合路径,2025年10月9日14:00-15:00,智能制造学院机器人技术专业在学院会议室召开“机器人技术实验室建设规划”专题研讨会。会议围绕实验室规划选型、课程与科研协同、校企合作与资源引入、经费与集采合规等重点议题展开研讨,由专业负责人邓霞老师主持,专业带头人科技处副处长王丽杨出席,机器人技术专业全体专任教师共同参会。
02实验室建设需求规划
会议开始,邓霞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设想与推进背景。聚焦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实验室配置以本科规模与结构优化为基准,优先保障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与科研支撑协同。

讨论环节,专任教师围绕专业发展、设备选型与经费合规方面,开源生态、国产信创与预算执行进行了充分讨论。与会教师交流了前期项目经验,同时,针对深度学习教学可能涉及的算力需求,提出在后续二期建设统筹考虑集群算力平台的可行路径。
从课程体系的衔接与实验室升级建设着,对多门课程进行了实验条件协同优化。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与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两门课程将依托库卡联合项目平台形成“基础—进阶”的衔接关系。机器人应用系统软件开发、机器视觉技术应用、机器人创新设计与ROS开发等课程组建开发小组。在控制与运动平台方面,PLC与运动控制两门核心课程拟引入“汇川”国产平台,作为统一抓手,兼顾小型与中型的编程体验,弥补校内平台产业项目场景化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兼顾库卡订单班对PLC/电控素养顾实践的要求。针对视觉与软件栈差异,教师们讨论了库卡视觉软件(含2D/3D套件)与原有海康方案的适配与取舍,视授权与平台条件决定“校内消化或校外实施”,并评估在校内增配3D视觉能力的必要性。
接下来,专业围绕智能控制实验中心调研情况,倡导老师们在升级实验条件时,同步考虑校企合作与产科教融合,科研发展等多方面需求,确保方案先进性、社会服务性与产业适配性,打造集教学、科研、社会培训、竞赛于一体的产业化教学场景,培养适应区域机器人产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在教学组织与资源保障方面,余志鹏老师分享了海外培训经验,建议打造“便携、可拓展、可与工业机器人打通”的PLC/IO实训箱,实现跨教室与校外培训的灵活部署。与会教师还提出在后续项目中纳入RoboMaster等高影响赛事平台的软硬件能力建设,以赛促学、以赛促建,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社会影响力。
03研讨会共识与目标
会议达成阶段性共识:专业确定由李玲老师牵头推进智能控制实验中心建设,形成课程实践-社会培训一体化方案,推进基础课程实验条件升级与课程建设;以通用平台+行业定制模块化布局;结合专业发展继续组织企业调研。王丽杨教授表示,实验室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一环,学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产业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实验条件的规划多调研,从岗位中提取实践能力,素养能力,落实到实验条件升级中,满足企业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为学生构建一个能培养高技能、厚基础、善创新的高水平人才的“基础+场景”实践中心。